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司简介 > 茶人冯立彬 > 正文
最 新 热 门
 冯立彬县城设店推介岳...
 岳西县茶园遭遇罕见“...
 首届“岳西翠兰”茶文...
 冯立彬制作手工茶声名远扬
 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
 市农委主任戴德民到礼...
冯立斌 岳西翠兰的守护者
作者:箫寒 文章来源:2005年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0-04-03 10:45:16

 

 

我不仅是保护一种工艺,更是传承一种文化。”——冯立彬在安徽产茶大县岳西县的茶叶界,冯立彬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20多年前,生在大山里的他,毅然放下砍树的斧头,拿起种茶的锄头,成为当地茶叶经济的带头人。

1985年,作为一个农民,他直接参与手工研制的岳西翠兰,当年被评为部优名茶,从此结束岳西无名茶的历史。2005年,岳西翠兰在全省首届十大名茶评比中位列第一。

在机械化制作成为主流的今天,冯立彬的茶厂,仍然保留着岳西最大、最好的手工茶制作车间,传承着最好的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

冯立彬的那只手,炒出了部优名茶,炒出了金奖银奖,炒出了一道成熟的制作工艺,炒出了一脉清香的翠兰文化。

 

炒茶如同艺术表演

      

       五月的一天,记者慕名深入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岳西县包家乡石佛寺村的冯立彬茶厂。岳西县是部优名茶岳西翠兰的主产地,石佛寺村是岳西翠兰的两个发源地之一。据悉,冯立彬茶厂,至今仍然保留着岳西最大、最好的手工茶制作车间,传承着最好的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

冯立彬和他的徒弟们炒茶,就像优美的艺术表演。

一排长长的白瓷砖贴面的灶台下,烧着红红的栎炭火,被擦得青里透白的小铁锅一溜排开。身着洁白工作服的师傅们,在小铁锅前站成一线,左手撑着后腰,身体呈大约15度的前倾,右手半悬在锅内感应着温度,干干净净的脸上,透着近乎神秘的微笑,仿佛在等待一个神圣的仪式。冯立彬,站在第一口锅前,既像领队,又像指挥。

终于等到第一把鲜叶下锅的时候,只见他左手靠在背后,右手食指、中指、大拇指夹一小撮茶草——不用称,刚好一两——像天女散花般,均匀地洒在铁锅里。随着手臂优雅地伸缩舞动,他的五指或并、或散、或紧、或松、或抓、或撒、或抄、或压,章法严谨,不疾不徐。嫩小翠绿的鲜叶,在锅里跳动,发出细小而清脆的声音,逼人的清香就在那声音里弹出。

“手法决定形状,时间决定香气。不同大小的鲜叶,杀青的温度、火候、时长、手法各不相同,要想做到恰到好处,只能靠经验与手感。”冯立彬说。

杀青程序大约进行了4分钟,冯立彬轻轻一扬手,那一锅绿色的小音符,一个不落地跳进了下一口锅里。另一个师傅开始进行下一道程序——整形。

在大约四分钟杀青过程中,冯立斌的身体一直与灶台保持着20厘米左右的距离,和15度左右的微倾,左手始终撑着后腰。

冯立彬炒茶,像弹奏音乐,像表演舞蹈,像指挥音乐会,动作娴熟优雅,一切恰到好处。

  

冯立彬在手工制作翠兰茶——杀青

 

细节决定成败

 

冯立彬茶厂的手工制作翠兰工艺包括八道程序:采摘、摊凉、杀青、整形、摊凉、毛火、摊凉、足火。

细节决定成败,冯立彬追求制茶中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周围群众都知道,把鲜叶卖给冯立彬,准能卖个好价钱,但大家也知道,他对鲜叶要求近乎“苛刻”。“我们统一收购的是从绿色无污染有机茶园里采摘的茶草,一般是两芽一叶或一芽一叶,大小匀称,色泽艳丽,必须在晴天里采摘。”刚收回的鲜叶,分出大小,等级,送到避风避光的无菌室里,摊放四至六小时,让鲜叶的水分进一步散发。接下来的杀青是手工制作翠兰最重要的工序,对茶叶的好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冯立彬亲自把关。杀青后茶叶转入热锅整形,整形很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环节之一,不同等次的翠兰,整形的手法都有微妙的区别,手工整形最大特点是干茶条形舒展自然。通过杀青和整形两道环节后,茶叶已经达到七成干,接下来的工序是摊凉,让茶叶的水分和青气进一步散发。完全冷却后,再毛火烘干。在红炭火上架上竹编的烘罩,烘罩上再放一层薄如蝉翼的桑皮纸,为的是防止茶叶的细末从烘罩的缝隙漏下,产生烟雾影响茶叶的味道。把整形、摊凉后的茶叶用很柔软的纸盛着,两手捏紧纸边,有节奏地轻轻筛动,使茶叶均匀地落在烘罩里的桑皮纸上,进行烘焙,毛火烘焙能使茶叶达到九成干。再将茶叶摊放至完全冷却,再足火提香至十成干。

在用火上,也十分讲究,从杀青、整形,到毛火、足火,冯立彬的茶厂里用的都是无烟无味、火力均匀的红炭火。

每一道工序,都浸润着冯立彬的心血和期待。经过八道工序,新茶出来了。烧水,洁杯,泡上一杯在手,氤氲香气里,饮者醉了,制作者也醉了。

 

冯立彬在手工制作翠兰茶——毛火烘焙

 

炒出部优名茶,炒出金奖银奖

 

    20多年前,才20出头的冯立彬,毅然放下砍树的斧头,拿起种茶的锄头,成为当地茶叶经济的带头人。如今,他所在的乡,已成为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所在的石佛寺村,已成为岳西最负盛名的翠兰茶产地之一和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1985年春天,鹞落坪的杜鹃花盛开的时候,安庆市和岳西县的茶叶技干程东明、查道生、荣光明等,翻山越岭,来到石佛寺村,住进了冯立彬等三人承包的村茶厂,开始了岳西翠兰的手工研制。

漏雨的破烂厂房,熏得鼻孔发黑的煤油灯,没有油的咸菜饭,黄泥灶台铁沙锅……四十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一份两叶一芽,形似兰花,色泽翠绿,大小匀称,汤色碧绿,香气逼人的绿茶样品研制成功了。因为形似兰花,生长期间又受兰花香气浸润,岳西县将这种新研制出的绿茶定名为岳西翠兰。在石佛寺村研制出的这份样品和在该县姚河乡香炉村研制出的另一份样品拼配后,当年被评为“中国新创十大名茶”,被当时的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

年轻好学的冯立彬,全程参与了最早翠兰样品研制。“那段时间日夜老师们泡在一起,研究探讨翠兰茶的制作工艺,有些手法,是老师们手把手地教我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已是岳西茶界名流的冯立彬,眼中仍然闪烁着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那段经历,使冯立彬有幸成为最早掌握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人之一。并且,由于在以后20年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如今,冯立彬成为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之一。

1987年,冯立彬个人承包了村茶厂,研制的手工翠兰,在当年全县名茶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但由于手工制茶效率低,而市场价格同样低迷,连续几年,茶厂都处于亏本状态。1990年左右开始,岳西大部分茶厂都开始采用机械制作翠兰。

当时的情况是,机械生产,一个工人每晚可制20斤干茶,而手工只能制出1斤干茶。但两者在市场上的价格却持平,手工制茶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形成了机械生产一片红火,手工制作步履维艰的局面。1991年,全县手工制作翠兰的厂家由几年前的50多家锐减到10多家。

   “由于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翠兰,茶厂的效益总是好不起来,人们开始喊我‘冯孬子’。但在我茶厂最困难的时刻,当年和我一起研制翠兰的几位老师一再鼓励我,不能放弃!我想,中国手工制茶有着几千年历史,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有他的合理性,上等的西湖龙井、碧螺春都是手工制作的。我坚信手工制作的岳西翠兰,一定有在市场上走俏的一天。”虽已事搁多年,但说起那段被人喊做“孬子”的岁月,冯立彬的声音仍然有些异样。

1993年开始,手工制作的翠兰,逐步被人们看好,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冯立斌的期盼成为了现实。当年,几位神秘的客人到冯立斌茶厂,以330元每市斤的价格订做了10斤特级岳西翠兰。这个价格,是当时市场上机制翠兰的10倍。后来,冯立斌才知道,那10斤茶,是专供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成为当代“贡茶”。

 

传承一脉清香的翠兰文化

 

1995年,冯立彬亲手制作的岳西翠兰,获中国北京农业博览会金奖。此后,2001年,有关企业委托他制作的岳西翠兰,在中国芜湖茶博会上获金奖,并拍卖出每斤69000元的天价。2005年,冯立斌制作的手工翠兰,代表岳西参加安徽首届十大名茶评比,一举夺魁。去年和今年,他手工制作的岳西翠兰,连续两次在中国安庆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

如今,在他的茶厂里,手工制作的高档翠兰约占总产量的1/5,但产值却接近一半。今年,他制作的手工翠兰,最高价卖到5000元每市斤,最低价250元每市斤。

冯立彬茶厂,除他自己之外,还有六位师傅,精通手工翠兰工艺。“他们的技术接近炉火纯青,即使晚上停电,在黑暗中他们也能制作出上等翠兰。”

冯立彬介绍:手工制作的翠兰,主要特点是香高味浓耐冲泡,机制翠兰一般可冲泡34次,而手工翠兰可以冲泡56次;其次是条形更自然、舒展。

“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手工翠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道程序,都要求制作者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细心感悟,精工细做,不能有一丝杂念,一丝疏忽。每一枝茶叶,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人就是茶,茶就是人。心气浮躁,或者品行污浊的人,是制作不出上等手工翠兰的。我们喝茶,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冯立斌年轻时就开始信奉佛教,茶业之外,冯立彬最大的乐趣就是行善与念佛。佛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他的茶学理念。

“无论如何,我都会保护好传承好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这是我的理想,更是我的责任。”

 

                      冯立彬和他的徒弟们

 

原载《人民日报》;作者:箫寒 储青 韩国凤 


 

  • 上一篇文章:冯立彬手工制茶

  • 下一篇文章:在奉献中升华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徽礼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556-2178393 13865143351 技术支持:岳西创联网络公司 备案号:皖ICP备10009842号 管理登录